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进步很大,产量和产值都已成为世界首位。但我们高端制造业的一些高技术含量产品和关键零部件或者还不能生产,或者质量不敌国外产品,还是要依靠进口。国产产品主要分布在中、低端。自主创新能力、原创技术还落后于发达国家。
例如船舶工业,我国船舶生产量、新增船舶订单和累计手持订单2010年已居世界首位,但是导航仪表系统基本是国外的。发动机有的船东仍喜欢选择国外产品。LNG运输船、海工装备等高端船舶的设计制造能力仍不敌韩国。在2011年新增船舶订单上,高端产品大部分落入韩国造船企业之手。再如风力发电设备,我们这几年发展特别快,虽然风力发电机大部分是我们自己生产的,但轴承,特别是变速箱里的轴承,大部分还是国外进口产品。2010年,我国高端装备进口额2553亿美元,其中进口高档数控机床120亿美元。
然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那些最前沿、最先进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
装备制造的“心脏病”和“神经病”
高端装备制造没有一个量化的定义。泛指技术含量高、我们目前还难以掌握的重大装备就属于高端装备。例如前面讲的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设备,高档数控机床和高端轴承、液压件都可归为高端装备。
这些年,我国装备制造业进步非常大。“国产装备,装备中国”是几代人的梦想,我认为这个梦现在百分之八九十实现了。2000年,我国机械装备工业总产值达到1.44万亿元,2005年达到4万亿元,2010年达到14.38万亿元,年均增长25%;2010年资产总额10.4万亿元,“十一五”比“十五”翻了一番,相当于5年再造一个机械工业。据统计,2009年机械产品销售额达到1.5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机械制造第一大国,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5%。
有一个说法,中国的装备制造业有两个“病”,一个是“心脏病”,一个是“神经病”。“心脏”就是发动机,比如飞机发动机,民用航空的发动机几乎100%还都是国外的。军机的发动机我们必须自己制造,但有一部分仍要进口。“神经”是指机械设备里的控制系统、传感系统。十年前几乎也都是用国外的,这几年我们培育了几个系统,电站、部分化工企业的控制系统开始采用国产产品,但核电站的关键控制系统我们还是不敢碰。数控机床的研发现在进步很大,但大部分分布在中低端,特别精密的控制系统还是和国外产品有差距。
高端装备在整个机械制造产业里的附加值非常高,技术含量非常高。我们讲的高端制造业主要指的是这部分,由于我们自己还不会做,所以不得不以高价从外国进口。
现在随着中国的制造能力增强,外国对我们的戒心也越来越大,不像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他们对我们没什么戒心,但是现在他们看见中国创造能力太强了,所以现在高端技术必须要靠自己的力量去研发。
实践证明,我们要发展装备制造业必须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尽可能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国际技术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增强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但同时也必须坚持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方针。
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要有机结合
国产化和自主化并不矛盾。从字面上来讲,国产化是指在中国制造,引进国外的技术在中国制造也是国产化。而自主化是指技术本身是我自己研发出来的。国产化和自主化有交接点,自主化一般来说都是国产化,但是国产化不代表就是自主化。
拿汽车工业来讲,有一种观点批评说我们搞了大量合资企业,生产国外品牌的汽车,扼杀了中国的自主品牌。我认为要历史地、客观地看待汽车工业的合资,不要全盘否定。在改革开放前我们一直在搞自主品牌,上海、东风、红旗、跃进、黄河、北京吉普不都是国产品牌吗?但国门一打开,我们的品牌无论是性能还是质量都没办法和外国竞争,都垮掉了。引进国外的产品和技术,办合资企业我们开了眼界,认识到了自己的差距,也培养了人才,改进了管理,汽车工业才突飞猛进发展起来,自主品牌才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发展起来。奇瑞的掌门人尹同耀最初就是在一汽大众的合资厂工作过。闭关的自主创新肯定是不对的。
有人提出有三种创新: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原始创新就是别人没有的我们中国率先搞出来的,比如说人工合成胰岛素。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就是开始是人家的技术,但我们引进后掌握了,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升级,又开发出新的东西。
什么是集成创新?乔布斯就是典型的集成创新,苹果手机就是集成创新,无线通讯技术、触摸屏技术、图像处理技术,他把艺术和科学结合起来,这就是集成创新。再比如数控机床,就是把控制技术、信息技术和机械制造技术结合在一起,就是所谓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总之,拒绝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一切都要自己从零搞起才叫自主创新或一味依赖引进都是不正确的,都应该注意防止。这是我们强调自主创新时必须牢记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过去在科技创新中犯过这个毛病,例如发展风力发电设备,有的投入巨资支持自己原创,从零搞起,花了大钱搞出一兆瓦风机;而有的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很快搞出1.5兆瓦风机,并迅速开发出3兆瓦、5兆瓦风机。自主创新的1兆瓦风机花了大量科研费却落在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后面。
在燃汽轮机研发上也有同样问题,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要割裂开来,要有机结合,相互协调。现在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与体制有关,科技部管科研,产业部门、发改委管产业发展、项目安排,各把一摊,协调不够。我个人看法,科技部主要精力应放在基础科技研发上,产业化工作应与产业部门协调一致,由产业部门具体来落实。
国家意志+有效执行+配套政策+重点研发
自主创新很重要一点是要有国家意志。第一是国家想不想干这件事,这是最关键的。我们现在很多的成功,都是因为当年决心要干,两弹一星就是典型,建设造船第一大国也是例子。中国再穷,有那么多人力资源,集中起来也是不小的财富。政府投入资金倒是其次的事了。没有国家意志也不可能投入大量资金和制定振兴的政策。
发展高端制造业,中国人有足够的聪明才智,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充分证实了这一点。虽然我们有很多阻力,但是中国人总是有办法克服。
最典型的就是“两弹一星”,那时还是在经济不很发达的时候。把“天宫”送上天也够难的了吧?我们也办到了,关键在于决心。因为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认识到如果不造出来我们就要受别人的威胁。我觉得“两弹一星”精神既包含了中国广大知识分子、劳动人民的爱国情怀、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精神,还包含了国家意志。
韩国只有4000万人口,国土面积只相当于中国一个省,制造业比我们起步要晚,中国1956年生产出汽车时韩国还没有汽车工业,1972年韩国的船舶产量和中国大体相当,但是现在在汽车工业、钢铁工业、电子工业、造船工业上,韩国在有些方面走到中国前面去了。海上钻井平台,我们也做,但是高端部分韩国走在前面了。还有豪华游轮,我们国家目前还都不会做。我觉得只要想做我们都是能做到的,但是必须要有强有力的人和国家意志来组织做这件事。韩国之所以这几个领域走在了我们前面,值得我们很好研究和深思。
在有了国家意志的前提下,中国从来不缺人力和智慧,最重要的是国家有没有决心形成统一意志干这件事,这是最关键的。第二就是要有一个有效的执行机构来推动这件事情。第三个要有相应的配套政策。比如船舶工业,我过去曾提出我国要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那时候中国造船工业不像现在这么规模大,但那时我国制造的船舶80%出口,而我们自己用的船80%又都是进口的。为什么?因为政策不对,出口的船可以退税,要是卖给中国自己人则要上税,而进口船,特别是利用外资进口的船又可以免税。后来我国把税收政策调了过来,国民待遇就是进口和出口待遇应该是一样的,一下子就调动了积极性,这就是政策导向。
另外,应该把重点工程和重大装备研制结合起来。重大装备研发如不和重大工程需求结合,就成了两张皮,研发了也没人要,过去我们有过经验教训。上世纪80年代我们研制了一铲四车的千万吨级露天矿成套设备,结果谁也不要,后来经过协调才落户迁安铁矿。这些年重大装备研发加快,硕果累累,也得益于机构精简了,重大工程和重大装备研制统一协调。2004年又恢复重大装备办公室,虽没有给编制,但职能放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办公室,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挂在新华网上的重大装备网受到业内的称道。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既要调动市场的积极性,国家不要管得太死,也要有国家强有力的协调和国家意志的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