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宏观经济数据已陆续披露。除PMI指数外,其余皆不甚理想。对此,各方论者在分析这些数据时,大多归结为“春节因素”,有意无意忽略了数据所传递出的经济下滑信号。
看最先公布的PMI指数,月度值为50.5,较2011年12月回升0.2个百分点。市场的解释,无非是经济触底反弹。从PMI分项数据看,权重最高的新订单指数(30%)也的确出现了0.6个百分点的反弹。但看更为细项的新出口订单指数,却大幅回落1.7个百分点。为什么会出现如此背离?比较直观的解释是,我们在过春节,其他国家并未有此因素。这正好反证了新订单指数的回暖,才是实实在在的“春节因素”,新出口订单反映的却是市场趋势。
随后披露的发电量数据也让市场大吃一惊,据说是负增长7.5%,如果得到证实,这将是2009年6月以来首现月度负增长。拉长周期看,如果只观察每年1月的情况,那2001年以来,仅有2009年1月同比增速为-11.80%。在此之前,发电量同比增速已连续三个月负增长,分别是2008年10月的-4%,11月的-9.6%和12月的-7.9%。如果再考虑到“春节因素”,这十年来,春节在1月的年份分别有2001年、2004年、2006年、2009年和2012年,那么2009年1月的负增长就很好理解。至于今年1月,恐怕就不单是“春节因素”可以解释的。
对于1月CPI同比上涨4.5%,环比上涨1.5%,普遍的看法是两点,翘尾效应与“春节因素”。细项数据显示,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0.5%,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约3.29个百分点。从环比看,1月食品价格上涨4.2%,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约1.34个百分点。很明显,食品价格的大幅反弹,使得1月CPI超预期。不过从历史数据看,近十年来1月CPI的环比值,在“春节因素”对应的年份,确实较高,但2012年创下了1.5%的新高,显然并非单纯的“春节因素”和翘尾效应所致。
此外,进出口数据也让市场感到了丝丝寒意。1月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比去年同期下降7.8%。其中出口下降0.5%;进口下降15.3%,贸易顺差272.8亿美元。回顾历史数据,2009年也面临同样下降的情况。相同的是,这两个年份春节均在1月。但不同的是,2009年1月前后,出口增速负增长持续了13个月,进口增速负增长持续了12个月。当时的宏观经济背景众所皆知。可见,今年1月进出口负增长,与“春节因素”关系并不大,更多的是经济下滑信号。
再来看央行的信贷数据,1月人民币贷款仅新增7381亿元,打破了近三年来首月贷款不低于万亿元的铁律。M1增速更降至3.1%的历史低点,前一个低点是2008年11月的6.8%,这也验证了M1增速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的观点,一切还要看紧缩力度定夺。M2增速也降至12.4%,较去年底下滑了1.2个百分点。从M1-M2的剪刀差看,“春节因素”对应的年份均是负值,只有2001年例外。剪刀差最大的是2009年-12.11%,次大值为2012年的-9.3%。结合温总理最近讲话精神,预调、微调要从一季度开始,就不难理解央行的紧缩意图。
由此可见,“春节因素”对宏观数据的扰动固然不能排除,这也是季节调整数据的核心原因。譬如,经季节调整法调整后,1月我国进出口、出口和进口的同比增长速度分别为6.2%、10.3%和1.5%。不过,客观分析,即便剔除春节因素,从时间序列角度分析,仍然可以很清晰看到经济下滑的影子。对此,我们必须保持足够的警惕,不能让放大的“春节因素”掩盖经济的真实运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