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市场经济变化有进一步深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产品将走向国际市场,市场竞争将越来越激烈,这一形势的发展要求企业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标准化工作,建立健全企业标准体系,利用标准化手段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及市场竞争力。本文主要结合企业标准化管理现状,重点探讨其怎样实施标准化创新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效能和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企业实施标准化管理创新的现实意义
实施标准化管理创新应掌握其内涵。所谓标准化管理创新,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竞争环境的变化,企业必须改变标准化管理现状,以建立差别优势,更好地满足顾客的期望和需要,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在标准化管理的观念、标准及标准体系、模式及管理机制等方面赋予新的涵义。一是创新的依据是竞争环境的变化,代替传统的标准化管理模式。二是创新要以更好地满足顾客的期望和需要为中心,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的。三是标准化创新是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结果和现实选择。
实施标准化管理创新具有现实意义。第一,顾客的需要已经成为企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标准化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工具,必须随着企业经营理念和机制的转变进行创新。经过创新的标准化将在为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道路上推波助澜,促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及可持续发展。第二,产品竞争,标准先行。将标准化作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战略手段是我国工业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对于我国企业管理与国际接轨,将产品打人国际市场具有重要意义。第三,标准作为技术的载体,与技术创新是密不可分的。标准创新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容和结果。没有标准化创新的技术创新是没有生命力的。标准化管理创新是我国民族工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二、企业管理标准化的现状
我国企业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贯彻国家有关部门制定标准的同时,企业制定标准的数量和质量逐年提高;第二,建立了专、兼职标准化管理部门,负责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第三,建立了由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组成的较为健全的企业标准体系;第四,标准化与质量管理和经济责任制挂钩,促进了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第五,为与国际接轨,企业开始建立1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1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及开展其他区域和行业的认证活动,同时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其中重点行业国际标准的采标率已近70% ,增强了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近年来,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企业标准化竞争意识不强,观念落后。企业受国家专卖管理体制因素的影响,产品标准和管理标准未充分体现出来,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推行标准的积极性。有的企业安于现状,或技术力量薄弱以及计量检测手段落后,不能有效贯彻和实施标准。
其次,企业标准体系不健全,基础工作薄弱。只重视产品标准的制定和贯彻,忽视与产品标准配套的其他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标准周期长、标准之间的协调性差,不适应市场需要。
第三,落后的设备和技术原因,不善于参照国家标准制定企业内控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比率还比较低,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活动少。
第四,企业质量意识差,企业标准水平低或无标生产。部分企业,不知道需要制定企业标准,进行无标生产,特别是规模小的民营及个体企业。有的企业虽然制定了标准,但在生产中不执行,成为摆设,标准未对企业起到任何作用,形同虚设。相当部分企业标准在内容上不完整。主要是技术要求不全,该要求的未要求,不该要求的篇幅过多,未突出产品本身的特点,照搬照抄别人的东西;企业产品标准没有安全要求,未考虑影响人身安全、人体健康、环保方面的问题;试验方法不全,技术条件和试验方法不对应;无出厂检验、型式检验,无判定规则,无包装、标志、贮运等规定。
第五,标准的实施状况差。社会各界,特别是相当一部分企业的负责人、管理者标准意识、质量意识太差,有了标准也不认真执行,企业标准的实施是整个企业标准化工作的一个关键环节,它只有在实践中实施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效果;只有在贯彻实施中才能对标准的质量作出正确的评价,才能发现标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修改和完善;再好的标准,如果不付诸实施,犹如一纸空文,不会有任何效果,不会产生任何效益。
同时,管理制度落后和激励机制不健全,企业标准化科研成果少,缺少适应新形式下的具备综合素质的标准化管理人才。
三、企业标准化管理创新的内容
1.标准化观念
观念创新是企业标准化创新的前提和依据,没有适应市场需求的新的标准化管理观念,企业不可能实施创新行为。传统的标准化管理追求产品合格,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不能成为构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与发达国家标准化管理,即通过“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全球化”来搞技术垄断相比已是截然不同的观念。因此,只有树立标准化的竞争管理观念,推进技术进步,获得差异化优势,才能让顾客更满意,具体包括四方面内容:
(l)企业要树立标准化管理的竞争意识,它是竞争管理观念的核心。竞争意识表明标准化不仅仅是企业的一项基础管理工作,而且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武器。
(2)企业要树立标准化管理的战略意识,它是竞争管理的依据。应根据行业及企业的特点,抓紧进行标准化的战略规划,制定明确的企业标准化战略目标,并拟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策略。企业标准化战略应与营销战略紧密结合,为企业整体经营战略服务。
(3)企业要树立标准化管理的协作意识。企业产品营销复杂多变,要求企业必须与化工科研院所、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同行业竞争者、供应商以及客户紧密协作。尤其是与同行业竞争者之间,结成标准化战略联盟,研究和制定相同领域的技术标准。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订。
(4)企业要树立标准化管理的超前意识。要求企业刻把握国内同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的变化趋势,标准化活动要有前瞻性,不仅要满足消费者的现实需求,还要满足消费者潜在的期望和需求,才能始终处于行业发展的前沿,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
2.转变企业标准化管理机制
(1)企业标准化的动力机制。企业标准化的动力机制是指对企业标准化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各种因素所处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激励机制:企业标准化激励机制是企业经营者对标准化人员采取的激励措施与激励效果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实行按劳分配、按绩分配,加之企业标准化任务愈来愈重要,企业应为标准化部门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如活动经费、资料、设备和办公用品等。结合各自企业的情况,可评选企业标准化成果、标准化管理成果(如标准化贯彻中经济效益等)以及学术研究等,采取多种形式的激励手段(如奖金、荣誉称号、晋级)以此来鼓励企业标准化人员努力学习,安心工作。
——竞争机制:标准化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企业标准中明确规定采取竞争手段,并认真实施,从而使企业形成标准化竞争机制。首先,我们所制定的标准应以顾客的需求和期望为依据,这个顾客包括企业内外的顾客。企业外部顾客的需求是制定产品标准的主要依据;企业内部顾客的需求是制定各项过程标准和规章制度的主要依据。由于顾客的需求是随着技术、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化的,还要具有适应需求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即要有动态的灵活性。其次,企业标准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需求,企业标准必须考虑与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接轨。但采标过程中,不能像以前单纯追求采标率,盲目跟从。要根据企业所处的环境、市场竞争地位、目标以及顾客的需求,有选择地采用,避免不必要的增大成本、造成浪费。在采标过程中还应明确一点,国际标准适应性广,但其技术性能指标要求低,仅仅满足国际标准的产品,技术性能和质量指标的竞争能力是有限的。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竞争的需求做出决策,才能真正能够达到采标的目的,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最后,企业标准化要吸纳新的技术内容。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管理技术及理论的丰富和完善,企业围绕上述目标和动作需要,应采纳各种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如系统工程、价值工程、工业工程、信息技术、企业统计方法、计算机管理等改进企业标准化操作手段,形成本企业需要和能力相适应并为全体技术和管理人员所接纳和熟悉、运用自如的标准化体系。
(2)企业标准化的约束机制。企业标准化的约束机制是运行中,对企业生产经营行为构成制约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作用。在逐渐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随着现代化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企业的自主权逐步加大。因此,企业要运用标准化手段建立和完善自我约束机制来防止和纠正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不合理行为。
(3)企业标准化的运行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标准化范畴已经拓宽。目前存在的情况是技术标准由技术综合管理部门负责,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和质量体系运行程序文件由管理部门负责。因而无法充分发挥系统效应,也不便标准文件同运行文件协调。为此,要做好以下工作:
——对标准化、质量管理等方法的普及,使全体员工都能在一个系统下进行岗位操作、职能管理,从而达到相互了解,以便协调工作。
——分工负责,归口管理。即各类标准文件统一由标准化部门组织、协调管理,以便建立和不断改进企业标准化体系,充分发挥系统效应。
——法人授权管理。即企业负责人对标准化运行的重视程度以及日常对此项工作的合理安排。
——企业标准化信息网络的管理。企业自主经营,信息至关重要。要下大力气建立市场网络直至国内国际的标准化信息网络,从各个方面收集相关标准化信息为企业决策提供必要的参数。
——处理好各项机制之间的关系。我们在企业标准化管理的实际运行中,要以国力机制为基础,以约束机制为手段,通过运行机制来达到企业标准化管理的最终目的。
3.标准化体系内外整合
先进技术只是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但并不能保证企业可以形成核心竞争能力。如果企业没有用先进的技术设计、制造出用户需求的产品的能力,产品就销售不出去或销量不理想,自然没有竞争力;有了先进的技术而没有采用与之相适应的营销策略和方法,无法占领市场,企业竞争力也不强;不能保持技术的持续领先,或者很快能被其他技术所替代,同样不能形成核心竞争能力。以能力为导向的企业,其核心竞争力必然是一组经过了整合的知识和技能。这种整合,常常是以标准体系的整合为载体进行的。
(l)协调企业标准体系― 整合价值链。许多企业都花很大代价建立了企业标准体系,但在实践中产生的效益却大相径庭。一个见不到明显作用的标准体系,不管它多么耀眼,最终都会被束之高阁。而一个标准体系与实际工作不匹配的企业,其管理必然存在随意性,其价值链定会支离破碎或存在资源浪费。提供“消费者想要的”服务与商品,技术当然会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但并不一定是最新的技术才能创造最好的产品,才能将企业价值最大化。竞争能力最关键的问题并不是技术,而是如何将技术与商业结合,将技术与产业发展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塑造结合起来。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建立技术标准化时切实反映市场要求,在建立管理标准化和工作标准时不仅仅是“写我所做,做我所写”。借整合标准化体系的时机,对企业架构和价值链重新考察和评估。
将企业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协调统一,将各类认证和管理体系、方式方法结合起来,保证投入和产出平衡。把标准贯穿在价值链中,用来管理常规事务,而把精力投人到优势竞争力上。
(2)找准行业标准化位置——整合产业链。无论是制造也好,创造也好,一旦脱离了产业链的环境就产生不出价值,产品没有价值就不会给企业带来竞争力,企业就丧失了后续动力。标准化是一把双刃剑,企业做出了一个与别人不同的标准化,阻止了别人进来,也会阻止自己出去。所以标准的推出并不等于成功的商业运用,没有相关的配套措施,标准就只是一纸文件,而不是解决方案。当代的竞争模式不再是过去单打独斗赢天下的局面,而强调通过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来带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标准化从制定到出台再到扩散,是有一个周期的。如果仅将核心能力简单建立在单一的技术突破上,很难取得全局性的胜利。单纯的技术标准本身,是一个做市场做营销的武器,但不是唯一的武器。更重要的其后要有一套能力和制度安排实现这个标准,有一个新构架,带动新市场,在此基础上再来谈比别人做得好。企业必须在保持优势竞争力的基础上,找准行业标准体系中属于自己的位置,通过自身的发展带动上下游商家的配合,推动行业标准体系的确立,使产业链中各企业共同坚持一个技术标准(技术方向),实现配套产品的接口一致。只有这样,标准才能成为可以运用的事实标准。也只有这样,标准的制定者和使用者才能从产业价值中受益。
4.标准化管理机制
机制创新是企业标准化管理创新的保证,具体包括标准化管理的科研与激励机制、监控机制、评价机制等内容。
一要建立标准化活动的科研与激励机制,做到经费、人员、职责三落实。这里的科研不仅仅指与技术研发问题,还包括企业标准化战略,某些专项问题(如突破技术堡垒)等相关内容的研究和攻关活动。激励机制与科研活动密不可分,完善的激励机制能够促进企业标准化科研成果的积累和提升。加强标准立项申请、认证,最终实现以科研提升标准化水平。
二要建立标准化管理的监控机制。为突出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设立标准化决策咨询委员会,指导和监督企业标准化的科研及管理活动,并接受专业机构的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验收。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要建立专职的标准化管理部门,负责标准化管理的具体工作。要建立标准化平台,实现标准信息网络化。通过建立一套标准运行监督管理机制,不断强化员工的标准化意识,规范其工作行为,营造企业内部人人学标准、人人用标准、处处规范化、事事标准化的良好氛围,保证标准的顺利实施。
三要建立标准化管理的评价机制,即要定期对企业标准化活动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的依据是与国内外竞争者相比企业标准化的差别优势和顾客的满意度。差别优势是企业获得比竞争者更高的顾客满意度的途径,更高的顾客满意度是差别优势的直接结果。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5.标准化动态管理
企业标准化管理至少具有以下特征:法规性― 鲜明的立法和执法特性;综合性― 包含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技术性― 主体是技术标准,核心是产品标准;导向性― 超越现实,反映科技和社会进步,引导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全过程介入性― 从产品研制到生产、交付的全过程。因而,标准化应符合以下特性的动态管理模式。
(1)外部信息的推动性。相关信息包括:国际、国内先进标准、科技进步、技术、产业革命;竞争对手的优秀业绩,顾客与市场的总体与个体需求变异;本企业产品在市场营销中的突变或个体性变化,顾客调查的结果等。它们都是企业管理创新、产品技术创新,甚至工作方法创新的源动力。
(2)企业需求的拉动性。相同的信息输人对不同的企业将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区别在于企业对信息是否具有需求感。有需求的,会主动分析信息甚至遇到困难时,也会表现出充分的积极性。科学的程序是:了解顾客需求特性——转化成可测量的技术指标(包括外形和色泽)—— 确定适用标准(技术特性)——技术开发——生产加工——产品销售——收集顾客信息。比如,农民用洗衣机洗红薯导致排水管阻塞这一信息,有的企业会认为这是用户使用不当,顶多进行售后服务和培训,而海尔却把它看成产品改进的机会,并由此产生一个新产品。
(3)标准化管理的发展性。外部信息的推动力和企业的拉动力方向始终是一致的,必然推动企业标准管理向前发展,回避或不能顺应这种潮流的企业只会竞争力不强或被淘汰。
(4)标准化管理的动态性。企业内部标准化由“计划、制定、贯彻、评估、修订”五个阶段组成滚动的圆球。每完成一个循环,标准化就向前推进一大步。“计划”是将外部信息结合本企业需求通过选择后进行标准管理的第一步骤;“制定”是根据“计划”形成文字、图像的过程;“贯彻”是对“制定”的文件的实践;“评估”是对新标准给企业带来效益进行估算,以确定该标准化对企业的益处,并决定最后一个步骤——“修改”的程度。
6.标准化管理用人机制
建立新型的标准化管理用人机制。标准化管理人员应掌握标准化、计量、质量等综合知识,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素质、创新能力和综合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目前,企业标准化管理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滞后,标准化管理工作由企管或技术人员兼任,素质参差不齐,不能适应新形式下企业标准化管理的需要。为改变这一状况,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l)充分发挥最高领导者作用。最高管理者要把企业标准化工作列人议事日程,要确保企业标准化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营造利于标准化工作目标实施的良好内部环境,激励员工积极参与到企业标准化工作中来。应有一名授权的企业领导负责监督,确保标准化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必要时及时调整,以确保其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标准宣传贯彻过程尤其要体现最高管理者的作用:应由企业一把手或授权的企业领导亲自抓,同时建立起相应的培训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对全体员工进行培训,可以大大提高全体员工的标准化意识和参与的积极性,提高标准宣传贯彻的效果。
(2)根据企业标准化机构配备企业标准化人员。由于企业标准化工作的特点是政策性强、专业性强、涉及面广,还要进行广泛的协调,处理好与企业内外各部门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把标准化工作搞好。对标准化人员除要求具备其他科技人员或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外,还应符合从事标准化工作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如熟悉并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化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规章,具备从事标准化工作所需的知识,学习并掌握标准化的规律和方法,熟悉本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状况,还应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外语水平,这就需要各级领导注重配备熟悉技术业务的中、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承担企业的标准化工作,并根据科技水平现状,适时地对有关人员进行知识更新和专业培训,使他们能了解最新标准化的动态和标准化发展趋势,更好地开展本企业的标准化工作。因此一方面要引进专门的标准化管理人才,同时培训企业相关管理人员,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业技术队伍。
总之,标准化管理创新首先要进行观念创新,标准创新是企业标准化管理创新的核心,机制创新是保证。企业只有充分认识标准化管理创新的内涵,有效实施企业标准化管理创新,产品才具有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