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电信近日正式实行4G 177号段放号,但此次放号仅限于上海、深圳、南京等16个城市,且主要集中在线上渠道预售。中电信也在不遗余力的在各个渠道展开4G的宣传,看上去,似乎有些像在拼了老命推4G。
电信迫于移动压力不得不推4G
中移动在试验网和试商用城市的建设上都明显比中联通和中电信要快,事实上,中移动今年总共投资417亿元,建设约有20万个TD-LTE基站,并计划将TD-LTE的覆盖城市扩展到300个以上。所以,中移动已率先在多地开卖4G手机,推出4G套餐。
对于中电信大力推4G,其实应该从多方面来考虑,主要一点还是应归类为压力,我们知道,早在工信部下发TD-LTE牌照之前,中国移动即将“移动4G,快人一步”的广告铺满大街小巷;发牌后,很快推出三星、华为、海信等八款4G终端,集终端厂商之力大打4G广告;同时推出4G统一套餐,广州、北京、杭州等布网成熟的16个城市争先恐后地发展4G用户。其手段可以用雷厉风行来形容了,而正是因为移动抢跑的强势,为中电信和中联通施加了很大的压力。
尤其对于电信而言其所承担的压力要更大,因为电信同移动和联通不同,其之前所采用的3G制式为CDMA EV-DO,并不支持TDD和FDD平滑过渡,所以在基站建设及扩容的过程中,就要付出更大的成本,而在付出成本背后,如果不在4G发展的初期阶段去争取抢占先机做好防御工事,那么就将完全的处于被动中。
其次,电信CDMA发展至今,用户多了后,网络质量大不如前,强推4G势在必行。
联通对电信鼓吹4G不感冒
针对联通本身状况,由于前几年大力发展W网,导致了没有资源去应对现在LTE网络,其实4G对于联通来说就是个笑话,没有那个运营商会像联通这样对待4G,如果发展大力发展可能会导致被对手牵着鼻子走,不发展感觉好像被对手拖死一样。
联通3G确实赢得了一些口碑,目前重点的是3G精品网的广覆盖和深覆盖,确实目前联通也正在这上面花功夫。无奈大环境很难改变.LTE是趋势,跟不上肯定又会输在起跑线上。LTE的处境确实很难。
笔者认为现阶段联通最需要做的是不是4G的建设,需要的是让自己的W网络成为覆盖广和精品网,一味的去赶战场还不如踏踏实实把自己的优势发展到极致,这也许是中国移动2G网络可以到现在一直称霸的原因,然而W网确实也比较难,2100的高频确实覆盖很少,投资太多,如果可以让自己900的2G退频,真心是个好办法,900 1800来实现W网的广覆盖,构造精品,就算对手如何发展4W,也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的市场。
对于电信由于CDMA的原因,终端限制,导致了用户发展收到限制,一直靠宽带来绑住用户,这点让很多人很厌恶。电信一直在为FDD做准备,从2010年开始就已经为FDD的到来做了资金的累计,4G的到来和FDD的牌照发放对电信是一个最好的机遇,可以看到电信的员工个个趾高气扬,指点江山,好像要干爆移动的节奏,根本不把联通当对手,电信确实有自己的实力和资金,资源去应对FDD的,但是路估计也不是那么好走。
手机终端是电信硬伤
针对手机终端模式这一问题,笔者还是要先来介绍下大背景,众所周知,移动早在2008年就开始了GSM,TD-SCDMA向TD-LTE演进的研究,6年过去了,虽然在网络切换等一些地方还不尽如人意,不过包括芯片在内的大部分问题都已经得到解决,所以在拿到4G牌照后,移动推动TD-LTE可以说没有任何难度。
不过对于电信来说,由于使用的是CDMA网络,不仅没有性价比合适的多模芯片可用,甚至连最基本的TD-LTE/CDMA网络互操作都无法实现。因为对于CDMA和TD-LTE这种组合,迄今世界上还没有运营商产生过商用化的相关需求,因此其互操作性的技术发展,包括技术开发、产品规范、产品开发以及配套技术等并没有得到任何的关注和推动。即使是打算转入TD-LTE的美国运营商Sprint,也是因为之前有FDD-LTE打下的良好基础,用TD-LTE仅仅是为了在一些地方推广数据卡业务。
所以对于电信来说,要发展TD-LTE,需要包含TD-LTE和CDMA模式的多模手机,但该类型的终端实现商用的很少,花巨资建设的TD-LTE网络就也只能沦为数据卡的专用网络,既不能像移动那样有着大量的手机支持,也无法在TD-LTE网络暂时覆盖不到的地方切换到CDMA网络上。说到成本,更是远不如部署WiFi来的经济实用。
所以,在工信部发放FDD LTE之前,电信一直是在4G的边缘艰难徘徊,仅推了一个上网卡,但买账的用户也少的可怜。如此说来,电信就只能将4G的发展重心寄希望于FDD LTE上,这不,一开放FDD LTE的牌照,电信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到处搞品宣,可是,电信还忘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手机终端,官网上只看到两款华为加一款中兴手机,此外还有京东免费试用的一款酷派手机,这4款产品无论如何都谈不上什么竞争力,用户本来就对电信4G无爱,靠这么4款不疼不痒的产品恐怕很难有用户入网。
上一条:企业创新与发展的5个策略
下一条:真正的“二奶”也许不是郭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