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news_view.aspx?id=425&gp=107
我国总体进入工业化中期 将加速向三大经济腹地推进
来源:本站时间:2012/4/19 9:26:06

        新华社信息武汉4月17日电(记者皮曙初 喻珮)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进入加速工业化时期,迄今30多年,GDP总量达到世界第二,制造业规模达到世界第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近日在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产业一体化战略合作发展论坛上提出,我国总体进入工业化中期,未来工业化的最显著空间特征将是向沿海腹地、内陆腹地、县域腹地三大经济腹地快速推进。
  ——三大腹地是可持续发展的广阔空间

  三大经济腹地是指:东部沿海区域中的较不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广大的农村。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工业化的先发地区和经济增长极主要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的中心城市圈,形成了若干具有较大经济实力的工业化前沿地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等。内陆地区也有一些中心城市和经济区获得较快发展,但总体上滞后于沿海地区,尤其是广大县域经济明显落后于中心城市。

  不仅内陆地区的县域经济如此,沿海地区的许多县域经济也明显落后于城市经济。珠三角的粤北地区、长三角的苏北地区、环渤海的诸多农村地区等,仍是经济发展水平低的经济洼地。

  金碚认为,虽说总体上进入工业化中期,但除极少数领域外,大多数产业的技术水平仍然处于中低端,空间分布非常不平衡,有的较发达地区接近工业化后期,而不少地区仍处于工业化初期或刚进入中期。工业化所导致的经济“高地”和“洼地”间的发展水平差距很大。这是中国经济“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的突出表现之一,未来工业化的空间特征就是要向三大经济腹地加速推进。这反映了工业化中期经济发展向增长多极化、均衡化、一体化、内需化转变的趋势。

  前30多年,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为数不多的一线沿海中心城市强势发力,使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目前这些一线中心城市开始出现过度拥挤和增长趋缓的态势,未来15-20年必须形成更多的增长极,才能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中国经济发展具有渐进式改革、极差式发展的重要特点,其后果之一就是不均衡性相当突出,引发各种不平衡和不协调的矛盾和问题。工业化的重心只有有序快速向经济腹地大幅度推进,使三大腹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更快提高,才可能实现中国经济发展的相对均衡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区将形成更大范围的经济一体化趋势,包括省域中心城市与更大范围周边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跨省经济合作和市场一体化,以及城乡经济的一体化。只有在普遍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才能真正实现没有地方保护主义壁垒的经济“全国化”。

  只有从以中心城市开放为主而腹地经济相对封闭的格局,向三大经济腹地全方位开放的格局转变,中国经济才能真正实现以扩大内需为重点的宏观结构转型目标。当前,中国经济内需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经济腹地相对封闭,使沿海中心城市同国际经济的联系比同腹地经济的联系更紧密。只有实现腹地经济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才能真正奠定内需增长的基础。

  ——三大经济腹地工业化势头强劲

  金碚认为,经过30多年的快速工业化,我国不仅具有向三大经济腹地推进的必要性,而且也基本具备了加速推进的可行条件:已经具备较强的经济实力和技术能力,资金和人力资源较30年前有了很大增长;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经济腹地相对不利的区位条件有了较大改观;企业家队伍已经成长起来,市场经营的经验和抗风险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此外,当前中心城市的发展趋向成熟,开始从对资源的强“吸纳”性逐渐向强“辐射”性转变。上海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效应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向长江中游地区的辐射效应都逐渐增强,资源吸纳相对减弱。中心城市经济能量的更快扩散将有助于腹地经济的加快发展。

  近年来,一些经济腹地的增长率已经高于曾经是前30年主要增长极的沿海中心城市经济,区域间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已经基本扭转。沿海腹地正在成为中心城市扩大辐射范围的产业承接地区,一些高端产业也在往中心城市周边地区以及周边省域布局,一些地区内部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的沿海地区,中心地区的产业正较快向相对不发达的远周边地区转移。


  金碚说,长期以来,一些省市努力进行跨省市的规划合作,谋求实现经济一体化,这正是沿海腹地工业化势头强劲的一种反映。

  内陆腹地正在以快于沿海地区的速度增长,特别是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显著进展,中西部地区正在形成若干较大的中心城市和城市群,资源开发及制造业加速增长,城乡一体化和“两型”社会建设正在成为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

  县域经济正在成为越来越具有活力的发展空间,尤其是众多工业园区和其他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将工业化与现代农业及服务业结合,也是县域经济的独特优势。

  ——有序推进经济腹地工业化

  工业化推进的空间态势总体上正处于从先发地区向更广阔腹地空间加速扩散的过程。因势利导、积极有序地推进这一过程,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主要战略方向。金碚认为,经济腹地各地的区位、资源和生态环境条件不同,并无统一的发展模式,必须立足各地区的具体情况,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工业化。

  腹地经济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对外开放和区域交流的物质条件。只有建设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经济腹地才有可能培育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群。

  各地区能否通过科学规划和积极引导,形成符合本地区现实条件的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区,是腹地经济发展战略成败的首要问题。

  腹地经济发展必须高度注重城乡协调、城市群建设和相邻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打破城乡分割、城市间隔阂和相邻地区相互封锁的格局。

  经济腹地发展要注重鼓励创新思维和增强民间经济活力。同沿海地区相比,经济腹地由于封闭性和交流条件的相对不便利,影响了人们的观念意识,缺乏创新开放的思维方式,表现为民间经济活力不足。因此,腹地经济的发展必须激发创新、进取、开放的社会活力。

  经济腹地的加速工业化要高度重视和处理好产业竞争力、生态环境保护和民生福利的关系。工业化的推进归根结底要依靠培育和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产业,而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对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工业化的过程也必须是一个民生改善的过程,民生改善同产业竞争力以及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既相互依赖又具有一定程度的矛盾性的关系。科学处理好这三者间的关系,使之良性互动,是实现腹地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战略问题。

  金碚认为,腹地经济的发展既要避免各地政府过度干预,又要防止无序的掠夺性开发和盲目投资而破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作为工业化中期战略方向的腹地经济发展,不仅要实现本阶段发展目标,同时也要超前部署工业化后期的战略意图,将发展战略的未来目标定位于打造产业国际竞争力高地和精致高端、尖端产业制高点,使中国成为真正的工业强国和能够承担更大国际责任的世界大国。

    (来源:互联网)

 

 

相关资讯: